在1911年春,毛主席在东山高等小学堂的堂长李元甫的帮助下,顺利转学到长沙的湘乡中学。这次转学配资交流,标志着毛主席人生中的一次重大转折,让他第一次接触到长沙这个省会城市的繁华,也让他见识到更广阔的世界和知识的浩瀚。
在长沙,毛主席不仅第一次感受到城市的繁荣,也通过报纸了解到了国家的政治动态。他开始接触到许多新鲜事物,尤其是那时由同盟会会员宋教仁和于右任主编的《民立报》,这份报纸激发了他对革命的兴趣。通过它,毛主席知道了光绪皇帝去世的消息,也得知了黄兴在广州发动的起义,并进一步了解了孙中山和同盟会的活动。这些都为他后来的革命思想奠定了基础。
到了1911年5月,湖南、四川、湖北和广东相继爆发了“保路运动”,毛主席迅速加入了这场运动,并做出了一个标志性的决定——剪掉自己的辫子,象征着他与清朝的决裂。这一举动,标志着毛主席开始投身于革命的浪潮中。几个月后,辛亥革命爆发,毛主席的革命热情更加高涨。他渴望参加起义,支持革命军。
有一天,一位革命宣传员来到了学校,向同学们讲述武汉三镇的形势,并呼吁大家加入革命队伍,支援正在起义的湖北军。毛主席年仅18岁,正值青春年少,他毫不犹豫地举手报名。其他同学对此都感到惊讶,他们钦佩毛主席的勇气。要知道,当时的“参军”意味着要投入战斗,而战斗中往往难免生死。然而,毛主席仍然选择了投身革命,尽管他知道这可能会让父母失望。
展开剩余63%为了避免父母反对,毛主席并没有直接向他们透露参军的决定,只在信中提到自己急需一些书籍和路费,目的是前往汉口。毛主席的决定影响了他的几位同学,他们也决定一起参军。临行前,毛主席得知汉口的街道很湿滑,需要穿雨鞋,但自己并没有雨鞋。于是,他决定去找一个在军队工作的朋友借雨鞋。
第二天,毛主席兴冲冲地从小吴门走出长沙,向军营方向走去。不料,他刚到兵营门口,就被一名荷枪实弹的卫兵挡住了。卫兵告诉他,起义即将爆发,建议他赶紧离开。毛主席听后,心生警觉,赶紧转身离开。果然不久,兵营里响起了集结号,士兵们纷纷整装待发,战斗即将爆发。
毛主席走到了城门,却发现所有的城门都已被紧闭。经过一番周折,他终于来到了云阳门,但那里也已经关闭。眼看局势紧张,毛主席小心翼翼地绕过战场,躲进了附近的草丛中。这一刻,他意识到自己已经陷入了两军交战的险境。
幸运的是,毛主席很快发现,湖南新军的起义成功了,城门被内应打开,起义军攻占了巡抚衙门,革命旗帜高高飘扬。此时,毛主席不再需要前往汉口参军,便和几位同学加入了湖南新军。毛主席被编入了新军二十五混成协的第一营,成为了一名列兵。
毛主席的军旅生涯并不长,但却为他后来的革命道路埋下了伏笔。此前,曾有过关于毛主席军旅生涯的记载配资交流,尤其是在早年发布的《1950年,毛主席首幅标准像公布》和《老农“疯言疯语”,说毛主席曾是他的兵》这两篇文章中有详细描述,足以证明他在新军中的这段经历是其革命生涯的重要起点。
发布于:天津市睿迎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