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今天数学课我全听懂了!”配资交流
孩子上课时收获满满
可写作业时却抓耳挠腮——
这恐怕是许多家长都经历过的场景
为何回家做题时就陷入懵圈状态了呢?
这种似懂非懂的困境应该咋办?
作为家长又该如何有效帮助孩子?
今天
成都七中育才学校科学城分校校长、
中学数学高级教师姜向阳给我们逐一破解
知识未形成框架体系
“听懂”往往是对单个知识点的理解,但数学学习其实是一个有机的整体。孩子可能听懂了A点,也听懂了B点,却不知道A和B应该如何连接。数学解题的实质是在给出的条件之间搭建起“逻辑桥梁”,才能顺利通往所求目标,也就是从已知推向未知。当需要综合运用多个知识点时,如果没有掌握知识之间的逻辑和结构,就容易束手无策。
缺乏真正的融会贯通
课堂上有老师的一步步引导、有同学的协助思考,而回到家需要独立解决问题时,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。听懂只是被动接受,而做作业需要主动调取知识、组织思路、解决问题,这是一个完全不同的认知过程。就像看教练游泳很轻松,自己下水才发现需要协调全身肌肉。
知识与生活实际脱节
数学本是源于生活、服务于生活的工具,但当学习停留在抽象层面时,知识就难以真正被吸收和内化。没有与生活经验相结合的数学知识,就像没有根系的树木,很难茁壮成长。
构建结构导图
- 给知识安个家 -
当孩子学完一个板块后,鼓励他绘制知识思维导图,理清各个数学知识点之间的联系,将零散的知识点串联成网。解题时就能从“知识结构库”中调取所需内容,而不是面对一堆模糊的概念发呆。
转变学习方式
- 把知识讲出来 -
根据学习金字塔理论,单纯听讲只能保留5%的内容,而通过教授给他人,知识保留率高达90%。这也解释了为什么“听懂”和“会做”之间存在巨大差距。讲解数学题的过程不仅能检验孩子是否真正理解,还能提升他的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。在讲解过程中,孩子不得不理清思路、组织语言,这促使他不断发现知识盲点、深化理解。
联系生活实际
- 让知识“活”起来 -
将数学与日常生活相结合,引导孩子在学完知识之后分析可以用来解决生活中的什么问题,如:购物时计算折扣优惠、烹饪时测量食材比例、旅行时规划路线并计算时间……让数学变得可观、可感、可用,让孩子真正体会到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和实用意义。
在“学习交给学校,陪伴交给家长”的理念下,家长的角色定位至关重要。我们不是老师的助教,也不是答案的提供器,而是孩子学习路上的引导者、支持者和陪伴者。当孩子带着“课堂上明明听懂,回家作业却懵圈”的困惑时,您的陪伴方式直接影响着孩子能否跨越这道鸿沟。
心态转变
- 从“监工”到“教练” -
首先,请放下焦虑和急切。您的目标不是让孩子快速交出完美答案,而是引导他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,树立信心。当孩子做作业遇到难题时,先引导他思考解决问题的策略,而非关注答案本身。
启动“复盘”模式
- 当孩子的“镜子” -
当孩子说“不会”时,可以引导他复述和再现课堂所学。这是打通懵圈僵局的关键步骤,孩子在一边回忆一边复述的过程中自然地理清思路,发现问题所在。
有效提问
- 做“苏格拉底式”的引导者 -
通过一些有效的问题引导,启发孩子深入思考。
追问思路:“你的解题计划是什么?”
化繁为简:“这道题目的已知条件是什么,要求的是什么?”
联系旧知:“以前有没有做过类似的题目,是怎么解决的?”
善用工具
- 构建“可视化”思维 -
✍圈画法:将已知条件进行逐一分析,对重点字词进行画圈,不仅有助于将文字语言翻译为数学语言,还可以避免因题目理解错误影响解题进程。
✍画图法:对于数学应用题,鼓励孩子画线段图、示意图,将文字转化为具体可感的图形,一目了然。
✍错题本:陪伴孩子一起记录、分析错题。重点是用红笔写下“为什么错”(是概念不清?计算失误?还是思路错误?),并归纳正确思路。这有助于孩子之后遇到同类型题目时不再束手无策,而是能够准确高效地解决。
从“听懂”到“会做”的旅程
数学学习是一个从理解到应用、从接收到创造的过程。课堂听懂只是学习的第一步,真正掌握知识需要深度思考、系统构建和实际应用。
在“学习交给学校,陪伴交给家长”的分工合作下,学校负责专业知识的传授,家长则提供情感支持和实践机会。双方各司其职又相互配合,才能帮助孩子实现从“听懂”到“会做”的跨越,培养他们独立思考、解决问题的能力。
下次当听到孩子说“课堂全听懂了”的时候,不妨请他当一回小老师:“太好了!能不能教教我?”,这可能是破解“回家懵圈”魔咒的金钥匙。
来源:成都教育发布
咨询电话:028—27215514
局长信箱:jysjyjqzjb@163.com
信息来源,请认准官方渠道
简阳市教育局官方微信【简阳教育】
睿迎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