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张照片拍摄于1942年,照片中的男子是八路军的摄影记者雷烨,他怀里抱着一位穿着军装的14岁小姑娘——田华。当时,田华已经当了两年的兵。她参加了八路军晋察冀军区的抗敌剧社专业股票配资价格,并且为部队表演节目,这让她感到非常自豪。她每天都在刻苦训练,确保每次演出时能以最佳状态展示给观众。
田华的名字,直到1951年上映的电影《白毛女》才为更多人熟知。在影片中,她饰演的喜儿一角让她成为了全国炙手可热的大明星。然而,鲜有人知道,田华并不是最初被选中的人。
1949年年底,田华接到了一个电报,通知她赶往东影参与《白毛女》的拍摄。在此之前,她曾见过导演王滨并按照要求拍摄了几张不同表情的照片。虽然当时并没有立刻定下她来演喜儿,但最终通过电报确认了她的角色。到达长春后,田华和导演王滨见面时,王滨告诉她一个秘密:“你试妆后,有人不太支持你,觉得你的脸部线条太柔和,缺乏棱角。”田华好奇地问:“那为什么还是选我?”王滨笑着回答:“虽然你的脸不符合传统的‘镜头感’,但你身上有着那种喜儿特有的乡土气息。”
展开剩余70%彼时的田华,已经22岁,并且已婚。她的身材保持得很好,看起来就像一个刚成年的小姑娘。导演的选角眼光无疑是精准的,田华的乡土气息,不仅仅是外貌上的,更是她成长背景和经历的体现。她出生在农村,12岁时就开始帮家里干活,深知农村生活的艰辛。加入革命后,她长期在农村根据地工作,和百姓们朝夕相处。
拍摄期间,王滨导演为田华提供了许多指导。首先,他教给她一些电影专业术语,如中景、全景和特写等,这对于已有十年舞台表演经验的田华来说,并不算难。其次,导演为她补充营养。由于喜儿的角色需要强壮的体魄,而田华身体偏瘦,精气神也有所不足。为了更好地贴近角色,导演每天为她准备牛奶,帮助她补充体力。最后,导演还安排她体验生活。田华开始时并不理解,认为自己是农民出身,早就习惯了干活。但在一次与农村姑娘们拔萝卜的体验中,她才深刻感受到自己的体力与乡村姑娘们的差距。她才意识到,自己虽然从小参加革命工作,但与农民的日常生活相比,还差得远。
导演的用心帮助田华更好地融入角色,而她也很快进入了喜儿的状态。当电影上映时,田华瞬间成了大家眼中的新星。拍完《白毛女》后,田华总结了一点宝贵经验,那就是:体验生活。她在之后的许多电影拍摄中,都会深入生活,去接触和了解角色的背景,寻找角色的灵魂。例如,在拍摄《党的女儿》时,她采访了老党员;在《江山多娇》的拍摄过程中,她去接触治山模范;在《法庭内外》拍摄时,她花了半个月时间跟随一位女审判员,体验她的工作与生活。这些都让她的表演更加真实和动人。
1990年,田华正式离休。虽然不再出演电影,但她开始投身写作。早在20世纪80年代,田华就决定写书,尽管她起初犹豫不决,因为对于许多老演员来说,出书意味着“盖棺定论”。最终,田华决定写下自己的故事,并取名《沃土硝烟育我她》。这个书名体现了她的人生轨迹——她从农村出发,成长于革命战火中,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创造了一个又一个鲜活的角色。
田华一生与革命紧密相连,虽然她没有直接参与战斗,但她的表演为战士们带来了片刻的放松和慰藉。在她的努力下,田华获得了许多荣誉,包括1955年授予的少校军衔、三级独立自由勋章、三级解放勋章,以及1988年获得的解放军独立功勋荣誉章。2024年,田华更是获得了“人民艺术家”的国家荣誉称号。
如今,已经97岁的田华,依旧精神矍铄。我们祝愿这位老艺术家在未来的日子里,健康长寿,继续享受平静而充实的生活。
发布于:天津市睿迎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